技術咨詢
一、制冷系統循環變化與原理
壓縮機完成壓縮進程后的高溫高壓制冷劑蒸汽排入冷凝器,在冷凝器中的熱量被外界的空氣吸收,與空氣進行熱交換,完結“放熱”進程,即放出高壓蒸汽中的熱量。被冷凝的高溫高壓蒸汽逐漸凝結成高壓液體,從而完成了冷凝過程。
積存在冷凝器底部及干燥過濾器里的高壓液態制冷劑,經干燥過濾器干燥過濾后流節流閥,高壓液體在毛細管里逐漸降低了壓力及流量后進入了蒸發器,低壓液體在蒸發器里與箱內的熱量進行熱交換,完成“吸熱”進程。
由壓縮、冷凝、節流、蒸發,這四大過程組成一個完好的制冷系統,如此反復循環,從而不斷降低冷庫中的溫度,達到制冷的目的,這就是制冷系統制冷劑在循環的變化過程和原理。
二、制冷系統過熱度
過熱度在制冷系統中有“排氣過熱度”、“吸氣過熱度”。
排氣過熱度
壓縮機排氣管或和實際冷凝壓力對應的飽和溫度之間的溫差,指的是目前的實際溫度比實際壓力所對應的飽和溫度高出幾度。
排氣過熱度=排氣溫度-排氣壓力對應飽和溫度。
排氣過熱的的意義:
當機組有排氣過熱度低時,要防止壓縮機有濕壓縮現象,對于螺桿機組可能會保護停機,不讓壓縮機繼續運行,此時排氣溫度低,過熱度也低,機組油分離也不好,輕則跑油,所以螺桿機組要控制排氣過熱度。
吸氣過熱:
壓縮機的吸氣溫度高于蒸發溫度時,稱為吸氣過熱。
制冷劑飽和蒸氣離開蒸發器后,在吸氣管內過熱。
制冷劑蒸氣在蒸發器內過熱,此時單位制冷量增量是包括在有用的單位制冷量之內。
為了保證壓縮機的安全運轉,防止產生液擊現象,要求吸氣溫度比蒸發溫度高一點,有一定的吸氣過熱度,是為了保證進入壓縮機的是沒有液體的制冷劑,防止濕沖程,吸氣過熱度的大小可通過調節膨脹閥開啟度來完成。
三、制冷系統過冷度
過冷度一般是指節流閥前液態制冷劑實際溫度,與飽和溫度的溫差,檢測這個參數需測量節流閥前的液體壓力(表壓)和液管的壁溫
例如:以R22冷媒為例,假設冷凝器內的壓力為1.64MPa,則飽和溫度為45℃。飽和狀態的A-B間為45℃,A-B間冷媒為氣液混合狀態(潛熱)。
B-C間所有的氣體現已變為液體,狀態為全液體狀態,而且不斷向周圍散熱,使溫度持續下降(明顯),譬如降至40℃ 。這時冷凝器出口溫度比冷凝器內的溫度低5℃,這種狀況稱為過冷,我們稱這時流出的冷媒有5℃的過冷度。
制冷劑的過冷循環的意義:
如果沒有過冷度,兩相冷媒中的液體在“液管”中壓力稍有損失,液體就會“閃氣”飽和液體由于壓力的下降必然會蒸發,最終到達蒸發器的兩相冷媒的干度就會比設計的干度大很多,液相成分減小,就無法滿足蒸發器的蒸發量,制冷效果當然會下降。合理增加過冷度,單位制冷量和性能系數均有所增加。
在中小型制冷系統中,過冷循環的實現辦法是把制冷系統的供液管與回氣管包扎在一起,并做好供液管與回氣管之間的保溫處理,利用回氣管的低溫降低供液管里的液體溫度,也可把一段供液管和膨脹閥直接安裝在庫房內通過,經再次冷卻到達過冷的目的,從而提高制冷郊率。采用過冷循環同時也加熱了回氣管的溫度,可避免壓縮機吸入過濕蒸氣而可能發生 “液擊”故障。
上一篇:技術咨詢
下一篇:技術咨詢